
Policy framework
政策框架:从顶层设计到强制约束
- 国内政策加速落地
- 国际规则倒逼转型
- 欧盟碳关税(CBAM)全面实施,要求进口产品披露全生命周期碳足迹,并绑定“产品数字护照(DPP)”,中国重点行业(如电池、纺织)面临出口合规压力。
- 中欧签署《碳排放权交易合作备忘录》,推动碳核算标准互认,但电力排放因子等规则分歧仍导致数据不被国际采信。
- 国际财务报告准则(IFRS)之ISSB准则的采纳:全球多地(如英国、加拿大、澳大利亚等)已宣布将采纳由国际可持续发展准则理事会(ISSB)发布的IFRS S1和S2准则,要求企业披露包括范围1、2、3碳排放在内的气候相关信息。2025年将是许多企业为满足这些披露要求而进行数据准备的关键一年。

Technological Breakthroughs
技术突破:数字化赋能精准管理
- 监测技术:
- 物联网(IoT)传感器实时采集生产能耗数据,AI算法预测排放趋势。
- 区块链技术确保碳数据不可篡改,提升第三方审计可信度。
- 工具普及:
- 低成本SaaS平台降低中小企业碳核算门槛。
- 数字孪生技术模拟生产流程优化,减少试错成本。
- AI与物联网(IoT)在碳核算中的应用深化:越来越多的科技公司推出基于AI的碳足迹管理平台(Software-as-a-Service, SaaS)。这些平台能够通过连接企业的ERP、能源管理系统等,自动抓取活动数据,利用AI算法实时计算和预测碳足迹,大大提高了数据的准确性和效率,降低了手动核算的成本和误差。
- “碳足迹算力”概念受到关注:随着人工智能本身耗能的急剧增长,科技巨头(如Google、微软、亚马逊)正在积极开发工具,不仅管理其自身数据中心的碳足迹,还帮助客户计算使用其云服务所产生的碳足迹。这标志着数字化服务本身也开始提供“碳透明度”。

Industry Applications
行业应用:从高耗能向全领域渗透
- 重点行业先行:
- 能源、钢铁、化工等高碳排行业将率先应用碳管理技术(如碳捕集、清洁能源替代)。
- 交通领域通过电动化、智慧物流优化运输碳足迹。
- 新兴场景扩展:
- 数据中心:算力需求激增推动绿色电力采购和能效优化。
- 金融业:碳核算纳入信贷评估(如“碳账户”影响贷款利率)。

Opportunities
个人与企业的机会
- 职业方向:碳审计师、ESG分析师、清洁技术工程师等岗位需求爆发。
- 创业机会:碳核算SaaS、碳数据区块链、低碳技术研发等领域潜力大。
- 企业战略:提前布局碳管理可规避政策风险,抢占绿色市场先机。